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 2025-03-24地下室截水卸压抗浮技术观摩交流会圆满举行
2025年3月19日,我会承办的广东省“地下室截水卸压抗浮技术观摩交流会”在我市成功召开。交流会由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结构分会和广东省建筑工程绿色与装配式发展协会绿色建材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并由我会及我会副会长单位广东达华建设集团有..
- 2025-03-06我会参加广东省土木建筑地方学会2025年工作交流会
为加强各地方学会之间的工作交流,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地方学会工作的发展,2025年2月27日下午,由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主办、东莞市土木建筑学会协办的广东省土木建筑地方学会2025年工作交流会议在东莞市隆重召开。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梁伟雄秘书长主持会议并介绍了省学会2024年主要工作情况和2025工作安排..
- 2025-02-17装配式空腔梁试验观摩活动圆满举行
2025年2月14日,由我会主办的装配式空腔梁试验观摩活动在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举行。活动汇聚了中山市各大设计院技术骨干及广州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松帆教授级高工等业界权威,共同见证了这项创新建造技术的重要实践验证。【创新试验数字赋能】本次试验采用尺寸为0.2m×0.5m..
- 2025-02-17祝贺我会多人获省级荣誉
热烈祝贺我会会长黄照明教授级高工、副会长吕世明教授级高工、理事刘卫刚高工在2024年度广东省土木建筑企业及个人科技创新评价活动中荣获“2024年度广东省土木建筑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 2025-01-23祝贺我会获省级部门感谢信
2025年1月14日,广东省建设工程绿色与装配式发展协会2024年度工作表彰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会上,为表彰有关单位在绿色建材推进工作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信息处三级调研员周锦科宣读了《广东绿色建材产品推进办感谢信》,并向我会在内的31家单位颁发了感谢信。▲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
- 2025-01-17中山市土木建筑学会第七届第一次会员大会顺利召开
2024年12月20日,中山市土木建筑学会第七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在中山市良安大厦五楼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本次大会出席人员有个人会员及单位会员代表共152人,以及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调研员冯文伟、总工室主任吴少坤、总工室副主任蒋华,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候选人高峥、..
- 2024-11-28三民学校扩建工程项目通过装配式建筑预评价
2024年11月26日下午,我会在学会会议室主持召开了民众街道三民学校扩建工程项目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预评价评审会议。该项目是一幢建筑面积为10729.74㎡的框架混凝土结构,拟按二星级绿色建筑建设并实施装配式建造。针对项目平面复杂、使用阶段受温度应力影响较大的特点,设计单位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外墙采用..
- 2024-11-19民众中学新建工程项目通过装配式建筑预评价
2024年11月18日下午,我会在学会会议室主持召开了民众中学新建工程项目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预评价评审会议。该项目位于民众街道民众大道113号,是一幢建筑面积为16026.89㎡的6层框架混凝土结构,按二星级绿色建筑建造,拟实施装配式建筑面积16026.89㎡。在为保证外墙防水防渗漏采用了传统的蒸压..
- 2024-11-12中山市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一行到我会拜访交流
2024年11月11日,中山市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会长王滔、秘书长张文桥到我会进行拜访和交流,受到了我会会长黄照明博士、理事唐习龙高工的热情接待。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双方展开了愉快的座谈交流。会上,双方详细介绍了各自组织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并就学术研究、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
- 2024-11-08我会黄照明博士 唐习龙高工参加广东绿色建材产品推进办公室赴中山市开展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及推广应用调研活动
为推动绿色建材产品的认证和推广应用,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2024年11月5日,广东绿色建材产品推进办公室/广东省建设工程绿色与装配式发展协会会长曹大燕率队赴中山市开展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及推广应用调研,协会副会长/中山市土木建筑学会会长黄照明,广东绿色建材产品推进办公室总工/协会建材总工刘莲香、广东绿..
- 2024-10-31我会参加中国碳达峰碳中和高端讲座
2024年10月10日至11日,为期两天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高端讲座”在北京新世纪饭店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绿色建筑与碳中和(香港)委员会主办,得到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的指导和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建筑产业联盟的支持。众多来自香港建筑业界以及联盟各地方绿色..
- 2024-10-25《中山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中山市装配式建筑设计指南》修订启动会顺利召开
2024年10月25日下午,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局会议六室召开了《中山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中山市装配式建筑设计指南》修订启动会。局总工室、中山市土木建筑学会、中山市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中心有限公司、中山市鼎盛建设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广东中山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市第二建筑设计院..
- 2024-10-16喜报|我会杨火杰秘书长荣膺“广东省施工图审查技术精英”荣誉称号
在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施工图审查分会成立十周年之际,我会秘书长、中山市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中心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火杰,凭借卓越的专业技能和对行业的贡献荣膺“广东省施工图审查技术精英”荣誉称号。在广东省众多杰出的施工图审查专家中,仅有20人获此殊荣,而杨火杰秘书长是中山市唯一获此荣誉的专家..
- 2024-09-27祝贺我会被确定为2024年度第一批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八五”普法基层阵地!
- 2024-09-24我会参编的广东省建筑标准设计推荐性通用图集《ULFCB预制平板底板混凝土叠合板》于2024年10月1日实施
由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广东省建设工程绿色与装配式发展协会绿色建材专业委员会等3家单位主编,中山市土木建筑学会、广东诚盛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诚一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和一方设计集团..
- 2024-07-11免拆卸模板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观摩会成功举办
为了深入推进中山市装配式建筑的高质量发展,进而加速建筑行业的工业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我会于2024年6月14日联合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结构专业委员会及广东省建设工程绿色与装配式发展协会绿色建材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了“免拆卸模板研究及应用”学术交流活动。当时受限于施工现场的接..
- 2024-06-29《中山市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筑构造》标准设计图集顺利通过专家审查
2024年6月28日下午,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局会议六室主持召开了由我会与广东中山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主编的《中山市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筑构造》(送审稿)标准设计图集技术审查会。市住建局总工室代表、5位专家及主编单位主要代表参加了本次审查会。与会专家听取了图集编制组的成果汇报,经充分讨论与质询后..
- 2024-06-29中山市住建系统“深中通道项目建设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培训讲座”成功举办
为推动广大建设工作者掌握行业技术前沿领域,开阔学术视野,感受深中通道项目的高标准建设和挑战世界级技术高地的气魄。2024年6月26日,由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办,中山市土木建筑学会和长大市政工程(广东)有限公司承办的“深中通道项目建设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培训讲座”在市住建局隆重举行。讲座由市住建局总..
- 2024-04-26《中山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材料技术标准(试行)》 顺利通过专家审查
2024年4月25日,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局会议三室主持召开了由我会与广东中山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主编,中山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山市聚意天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山市第二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山市南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鸿宇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2024-04-09转发|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中山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装配式示范项目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促进我市装配式建筑产业企业发展,加强我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装配式示范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我局组织开展..
- 2024-04-03我会会长黄照明博士等出席广东省内开展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活动机构座谈会
为促进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工信部联原〔2023〕261号)等文件精神,2024年4月1日下午在广州市召开广东省内开展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活动机构座谈会。广东省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及推广应用工作组成员..
- 2024-04-01我会会长参加港口中学科技节展演座谈会
2024年3月15日,中山市港口中学举行了科技节展演座谈会。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山市土木建筑学会会长黄照明先生,港口镇党政办副主任师锋先生,港口镇教育和体育事务中心教育专干苏少伟先生,中山市港口中学行政和代表老师出席了活动。座谈会上,港口中学教学处副主任石海威向与会领导和嘉宾汇报了科技节展演..
- 2024-03-22《中山市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筑构造》图集编制组成员到明阳公司进行调研
2024年3月22日上午,为高质量完成《中山市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筑构造》图集编制工作。我会会长黄照明博士带领编制组成员前往总部设在我市的新能源领域世界500强企业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全资子公司广东明阳薄膜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在座谈会上,公司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明阳集团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以及市场布..
- 2024-03-19我市首个装配式保障性住房项目通过装配式建筑预评价
2024年3月19日下午,市土木建筑学会主持召开了榄商人才公寓项目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预评价评审会议,来自市住建局总工室、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咨询单位代表,及市装配式建筑领域的5位专家出席了会议。项目位于中山市小榄镇绩东一,总建筑面积20216.94m²,其中1栋、2栋住宅楼拟实施装配式建造,装配式建..
- 2024-02-05转发|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推进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和本市碳达峰总体要求,有力有序有效做好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推进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根据《广东省绿色建筑条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
广东│大力发展装配式,省政府印发“无废城市”试点工作方案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粤办函〔2021〕24号
广东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我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探索建设珠三角无废试验区,结合深圳市推进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经验和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三个关键环节,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建设模式、引导全员参与,着力解决当前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利用不畅、非法转移倾倒、处置设施选址难和处理处置能力结构性失衡等问题,逐步构建“无废城市”建设长效机制。
(二)试点范围。
珠三角所有城市(以下称无废试验区)。鼓励粤东粤西粤北各市同步开展试点工作。
(三)试点目标。
到2023年底,各试点城市在推行绿色工业、绿色生活、绿色农业,培育固体废物处置产业,推行固体废物多元共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主要农业废弃物有效利用。无废试验区协同机制初步建立,区域联动不断加强、合作更加广泛深入。
二、主要任务
(一)推行工业绿色生产,加快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1.推行工业绿色生产。鼓励和支持企业在生产服务过程中实施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将绿色低碳循环理念融入工业设计、生产、回收利用全过程,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根据本区域行业发展特征与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在家电、建材、机械、汽车、电子信息、化工、纺织等行业创建一批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工厂。加强产业链循环式组合,鼓励产业园区开展绿色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开展循环化工业园区改造、“无废园区”建设试点。在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等重点行业推行以固体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为重点的清洁生产技术,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鼓励水泥、建材、钢铁等行业企业开展低值工业固体废物的协同利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指导,试点城市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各项任务均需试点城市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2.加快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使用先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装备,以及国家鼓励的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以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尾矿、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为重点,打造一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和基地。建立健全再生资源行业标准化体系,鼓励和引导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建筑垃圾等领域再生利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行业集聚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以铅酸蓄电池、动力电池、电器电子产品、汽车等行业为重点,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商务厅指导)。全面实施绿色开采,因矿制宜采用充填采矿技术,推动利用矿业固体废物生产建筑材料或治理采空区和塌陷区。从2021年起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按照“应建必建”原则,限期建成绿色矿山(省自然资源厅指导)。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有条件的地市,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质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指导)。
(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1.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制定发布绿色生活方式规范指引,加大绿色生活宣传,引导公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发展共享经济,减少资源浪费。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扩大可降解塑料产品应用范围;在宾馆、餐饮等服务性行业,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的电商、外卖等领域,探索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塑料减量模式。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到2023年底,基本实现同城快递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全面应用。推动公共机构无纸化办公。创建绿色商场,培育一批应用节能技术、销售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的绿色流通主体。创建绿色餐厅、绿色餐饮企业,倡导“光盘行动”。推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探索试点垃圾计量收费制度(省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监管局、邮政管理局指导)。
2.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分流办法,建立完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与分类资源化处置体系。各试点城市要明确本地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指标,推广可回收物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资源化利用方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生态环境厅指导)。
(三)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推动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
1.推行农业绿色生产。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建立种养循环发展机制为核心,逐步实现畜禽粪污就近就地综合利用。在肉牛、羊和家禽等养殖场鼓励采用固体粪便堆肥或建立集中处置中心生产有机肥。在生猪和奶牛等养殖场推广快速低排放的固体粪便堆肥技术、粪便垫料回用和水肥一体化施用技术。推广“果沼畜”“菜沼畜”“茶沼畜”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种养循环的多种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到2022年,试点城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基本全覆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省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指导)。
2.推动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以回收、处理等环节为重点,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提升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物废弃物等回收利用水平。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农膜或标准地膜,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强度及耐候性能等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地膜,试点并推广“谁生产、谁回收”的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按照“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原则,探索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奖励或使用者押金返还等制度。鼓励支持供销社发挥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参与农膜及农药包装物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通过推动渔网渔具回收、取缔养殖用泡沫浮球、推广可替代环保养殖渔具使用等方式,减少渔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省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管局、供销社指导)。
(四)加快设施建设,推动固体废物收集处置能力匹配化。组织开展区域内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产生和处置情况调查评估,加快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收集、中转、贮存网络,着力提升废铅酸蓄电池、废矿物油、实验室废物等社会源危险废物,以及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杀虫剂等生活源危险废物的收集率;支持鼓励固体废物就地无害化处理,统筹规划建设各类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或资源化利用设施,将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及无害化处置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范围,保障设施用地(省生态环境厅、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卫生健康委、商务厅指导)。提升改造生活垃圾填埋场、焚烧厂落后的环保措施。除已实现污泥焚烧处置的污水处理厂外,鼓励其余污水处理厂采用深度脱水工艺等方式实现污泥减容减量。到2023年底,无废试验区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生态环境厅指导)。
(五)完善机制体制,推动固体废物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1.健全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机制。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分类贮存规范化,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工业固体废物分类制度,督促企业做好固体废物产生种类、属性、数量、去向等信息填报(省生态环境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指导)。建立政府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平台与市场化固体废物公共交易平台信息交换机制,充分运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转移、处置环节信息化、可视化。将固体废物检查纳入环境执法“双随机”监管,严格落实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要求,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省生态环境厅指导)。将固体废物产生、利用处置企业纳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范围。全面推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省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指导)。
2.健全危险废物风险管控机制。全面实施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制度,依法加强危险废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加强运输车辆和从业人员管理,严格执行固体废物转移交接记录制度,及时掌握危险废物流向,提升风险防控水平(省生态环境厅、交通运输厅指导)。严格落实《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推动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置体系覆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医疗废物分类管理,探索开展小箱进大箱回收医疗废物做法,促进规范处置(省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厅指导)。健全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单位转产、停产、停业或解散后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及库存危险化学品处置的联合监督检查机制。完善遗弃、过期、失效农药及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的监管机制(省生态环境厅、公安厅、农业农村厅、应急管理厅指导)。依托危险废物重点处置单位,建立区域环境应急处置网络,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省生态环境厅、应急管理厅指导)。
3.建立无废试验区协同机制。建立无废试验区特殊类别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共建共享机制,统筹规划设施建设和运维。建立无废试验区执法联动工作机制,统筹各区域执法监察力量,采取异地摸排、交叉互检、联合执法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固体废物专项监督与执法检查,打击跨区域非法处置固体废物等违法行为(省生态环境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指导)。依托政府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平台,建立无废试验区固体废物综合信息公开模块,实现各类固体废物的跨部门、跨区域数据共享与互通互联,为政府、企业、智库、公众等各方建立固体废物管理政策、标准体系、处置技术等互访交流、技术合作与认证渠道(省生态环境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指导)。探索建立无废试验区海上环卫制度,完善海上垃圾管理机制,严厉打击海上违法倾倒固体废弃物行为(省生态环境厅、广东海事局指导)。
(六)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相关技术与产业发展。
1.加强技术研发应用。支持开展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课题研发,重点打造高端科研平台和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大力吸引国内外顶尖技术和优秀人才,推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科研成果加速市场化、产业化,培育一批以解决广东固体废物领域关键问题为导向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龙头企业。重点推动住宅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危险废物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危险废物快速鉴别、飞灰资源化等关键固体废物技术的研发集成与示范(省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指导)。
2.推动相关产业发展。鼓励专业化机构从事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环境污染治理与咨询服务,打造一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省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国资委指导)。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立在线交易平台,完善线下回收网点,实现线上交接与线下回收有机结合。鼓励生产企业与销售商合作,探索建立逆向物流体系(省商务厅、供销社指导)。以试点城市政府为责任主体,在不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前提下,依法依规探索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推动固体废物收集、利用与处置工程项目设施建设运行(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指导)。
3.落实产业扶持政策。落实现有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省财政厅、广东省税务局指导)。在政府投资公共工程中,优先使用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等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推广新型墙材等绿色建材应用。探索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强制使用制度(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市场监管局指导)。在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中,加大对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生产有机肥、使用配方肥和全生物降解农膜、秸秆直接还田的补贴力度,同步减少化肥补贴。按照市场化原则,探索开展绿色金融支持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试点(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地方金融监管局,广东银保监局指导)。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试点城市政府要成立“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强化激励措施,并将试点工作纳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除深圳市外,各试点城市要根据国家和我省试点工作要求,编制本级“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于2021年12月底前报送省生态环境厅,经省生态环境厅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后,由试点城市印发实施。省生态环境厅要发挥牵头作用,会同省有关部门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相关成效评估,组织开展经验交流等。
除深圳市外,各试点城市应于每年年底前将试点工作情况报送省生态环境厅。省生态环境厅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我省“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开展成效评估,总结提炼相关经验与改革创新举措,形成试点工作总结于试点工作结束后1个月内报送省政府。
(二)加大支持力度。各试点城市政府要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等多种政策,积极引进和引导各类社会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无废城市”建设。要统筹安排生态环境等专项资金支持“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固体废物减量化、高质化利用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发制造。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严格监管执法。强化对试点城市绿色矿山建设、建筑垃圾处置、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工作的督导检查。持续打击非法收集和拆解废铅酸蓄电池、报废汽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行为。加大对生产和销售超薄塑料购物袋、农膜的查处力度。加强与相邻省(区)联防联控,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行为,以及无证从事危险废物收集、利用与处置经营活动。加强固体废物申报数据审核,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监督审核制度,强化动态监管,严肃查处虚假申报行为,着力解决固体废物瞒报漏报、底数不清等问题。加强固体废物集散地综合整治,对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开展排查和整治行动。全面摸查整治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逐步减少历史遗留固体废物贮存总量。开展存量建筑垃圾治理,对堆放量比较大、比较集中的堆放点,经评估达到安全稳定要求后,开展生态修复。
(四)强化宣传引导。各试点城市要以“无废城市”建设为主题,将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纳入有关教育培训体系,面向学校、社区、家庭、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凝聚民心、汇集民智,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加大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宣传教育,鼓励建设集工业旅游、科普教育和环保示范于一体的标杆式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加大面向公众开放力度,有效防范“邻避效应”。加强固体废物产生、利用与处置信息公开,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公众和社会组织依法参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社会监督。
文章转载自: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分会https://mp.weixin.qq.com/s/_EqiZcQBigfEXUjURM1V3Q